原文:《东次二经》(曹夕之山)又西南四百里嶧皋之山。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白垩。嶧皋之水出焉,东流注于激女之水焉,其中多蜃珧。
分析:嶧古峄字。皋、睪、睾三字通。 《类书集成》:“峄山,在曲阜县东南二十五里。一名邹峄山,非邳之葛峄也。山无土壤,积石相连,络绎如丝,故名曰峄。石洞最多,玲珑通达,土人谓之峄孔。山多泉水,东北风起,则同时涌涨。〈水经注〉曰:峄山。周回二十里,高秀特出,积石相临,殆无土壤,石间多孔穴,洞达相通,有如数间屋处,俗谓之峄孔。晋永嘉中,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,以避盗贼。今山南有大峄,名曰郗公峄。山北有绝岩。秦始皇观礼于鲁,登于峄山之上,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,名曰书门是也。宋封其山为灵岩,侯明,改封峄山之神。有司常以十月十五日祭之。山南为大通岩,岩下石洞弘敞,为孔子坐像。岩上为妙光洞。山左为东华宫,又上为白云宫。宫后有白云洞,洞上为五花峰。以洞穴穿入得峰顶,纪子墓在焉。山下为孤桐寺,洞穴甚多,不可胜纪。山南为故邹国城,所谓邾迁于峄也,俗谓之纪王城。”
谭其骧说,峄皋山,疑即今邹县东南峄山。《史记》秦始皇二十八年“东行郡县,上邹峄山”,这是周秦间一个很著名的山。
本盛案:邹峄山乃《前汉书·地理志》:“鲁国驺县,故邾国,峄山在北。”刘会《邹山记》:“邾城在山南,去山二里”,所以峄山也称邾绎山,邹县峄山盖因峄山地处故邹国地而又名邹峄山。初因皋陶生于曲阜,发明利用峄山之白垩烧制白陶,因名峄皋山也。 邹峄山在今济宁市邹城市东南十公里处。昔孔子登东山即此。
激女之水。激汝之水在泗河独山湖一带。《曲阜市志》记作“洙泗河”。《康熙字典》731 页:“〈尔雅释鱼注〉山海经曰:激汝之水,其中多蜃珧。”
蜃珧。郭璞曰:“蜃,蚌也;珧,玉珧,亦蚌属;肾遥两音。”《尔雅注疏》释鱼:“蜃,大蛤也。其小者名珧,一名玉珧,可饰佩刀削。”
结论:峄皋山,疑即今邹城东南峄山。
声明:封面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